新闻中心

“胡同长”忙宣讲 社区变身“大课堂” ——记2023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昌德松
来源:江南体育官网    发布时间:2024-02-19 07:23:22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8日讯 近日,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表彰 2023 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理论宣讲报告、微视频的决定》,青岛莱西市退休教师昌德松成功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被全国通报表彰,山东省共2人入选,为青岛唯一。

  “一个胡同几墙景,内容与日换新颖;奥运世博轮番上,党事国情连续登;高雅知识益学问,时兴文化利民生;书屋里面合人意,心血斑斑不老松。”这是昌德松老人退休生活的生动写照。

  1993年,昌德松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坚持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一直热心于文化公益事业。如今,92岁的昌德松仍然积极投身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把社区当成他的“新讲堂”,为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持续发挥余热,做着自己的贡献,社区居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昌老师”。

  在永兴街社区无论冬夏,你总是能在一条条“文化胡同”里看到这样一个身影,他时而为学校学生、社区居民讲解,时而趴在墙上更新墙绘,那一定是昌德松老师。昌德松作为文化胡同的“胡同长”和“主讲人”,从始至终保持第一时间跟进学习,第一时间跟进更新。

  打造“文化胡同”要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说起,昌德松发现周围很多老百姓知道奥运会是件大事,却对奥运知识了解不多。“利用家门口的胡同墙面宣传奥运知识,这不是很好吗,这样咱也能为奥运出一把力。”昌德松笑着说道。说干就干,昌德松挨家挨户征得前后街坊们的同意后,他自掏腰包买来石灰和涂料,把门口长120米的小胡同粉刷一新,亲手将奥运知识、比赛动态图文并茂地绘制在墙上,为社区居民主动讲解、答疑解惑。当时,这里被称为“奥运胡同”,引来不少群众前来参观。

  从那以后,昌德松一发不可收拾,隔三岔五就重新粉刷墙面一直更新内容,宣讲“课程”也变得多了起来。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党史学习教育到党的二十大精神……15年来,国家每有大事发生时,昌德松的文化墙内容总能保持与时俱进。

  小胡同大世界,居民足不出巷便知天下事。在昌德松的专心经营下,精彩纷呈的文化墙也吸引了慢慢的变多的人来听昌老师为他们“讲课”,寻常的胡同小巷也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胡同”,昌德松也成了社区里的“胡同长”,将各类知识宣讲到社区居民“家门口”。

  在地方政府帮助下,“文化胡同”不断进行升级改造,除了保留以前的平面绘画外,还吸纳了照片墙、3D立体画、立体浮雕、宣传板刊等形式。并接续打造了“红色文化胡同”“传统教育文化胡同”“社区文化胡同”“发展教育文化胡同”“妇幼关爱文化胡同”“时光印象文化胡同”等10条主题文化胡同,内容涉及红色文化、民间传统文化、法德教育、关爱成长等方方面面,渐渐发展为中小学教育基地,在青少年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成为莱西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个社区、近千个村庄文化墙“全面开花”。

  在“文化胡同”,昌老师每年向来自各地参观的党员干部、社区居民、企业职工、在校学生,宣讲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传统文化知识等内容50多场次,受众3000余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持续“飞入寻常百姓家”。

  “点着了炉中火放出红光,青烟起火光闪闪不同往常……”优美的唱腔在“德松文化庭院”里传来,社区居民在二胡、扬琴、坠琴、鼓板等多种乐器的伴奏下,唱起了传统吕剧《红嫂》。这是永兴街社区依托文化庭院和“文化胡同”举办的“畅谈身边变化”主题活动,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社区居民的阵阵掌声,也引发了大家的情感共鸣。在文化庭院里定期举办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爱党爱国”“文明健康·有你有我”“美在我家”“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全民健身”等各种主题,已经成为了社区日常。

  2001年,昌德松开始创办文化庭院,粉刷墙面,写励志诗词格言,画励志壁画。文化庭院集阅览室、讲堂、娱乐室、展览创作坊、心理咨询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并配备社区欢乐乐队和娱乐演唱队,定期举办文娱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宣讲,传播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对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社区居民的“精神乐园”。

  文化庭院作为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关心下一代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不仅常态化开展科普知识讲座,还定期播放科普宣教片,为居民群众举办内容丰富的社科大讲堂。同时,利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健康知识培训,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2023年以来,共组织各类活动10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6000余份,服务群众超3000人次。

  2010年,昌德松又致力于创建“书香社区”,目标是营造一个从里到外的文化社区,胡同里有文化墙,院子里有爱心书屋、文化庭院,让社区处处弥漫书香,让宣讲“润物无声”,让孩子们从小培养起注重学习的好习惯,让老伙计们老有所乐,于是,他说服家人,将家里原本用于出租的两间平房打通,拆除原有的土炕,重新吊顶,铺上地板砖,置办书架和书柜……打造成“爱心书屋”。除将自家藏书捐赠出来外,还用退休金购置一批图书,为社区居民和孩子们打造出一个阅读天地。不少居民受到昌德松的影响,纷纷将自家的图书送到书屋,目前书屋共藏书5000余册。

  每到寒暑假,昌德松的书屋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他还经常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教孩子们写毛笔字,讲述红色故事。宣讲的一个个小故事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很多孩子一呆就是一整天,渴了有水喝,饿了老伴张英就做饭给他们吃。昌德松一家的书香飘出胡同、飘出社区。

  学生张立青在书屋里的读书笔记上写道:“自从爷爷办起家庭书屋,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能自己。”远在南昌大学读书的崔晶宇收到昌德松寄去的书后,回信道:“爷爷就像大海里的指明灯,指引着我一直向光明的地方驶去。”

  2012年,昌德松又办起了“社区路边阅读服务站”,每天早上,将自己订阅的各类报纸和十几本书刊摆上书报架,供人们阅览和交流读报心得。同时,昌德松还在胡同口设置大型宣传栏,内设“新闻橱窗”“美德少年”“听五老讲过去的事情”“法律知识”四个专栏。先后展出美德少年事迹、抗日小英雄事迹、暑假校外安全守则、致家长的一封信、高考改革等内容,吸引不少家长、学生驻足观看学习。在这种环境影响下,永兴街社区实现学生零辍学、零犯罪。

  昌德松创办“文化胡同”和文化庭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随年纪增长,身体健康情况渐渐不如以前,查阅资料的时候需要戴着老花镜,听力下降到听读新闻时需要将音量调到很高……最让家人担心的,还是在稍高一些的墙面作画写字时,昌德松需要借助梯子或者板凳上上下下,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体力不支从凳子上摔下来,即使擦破了皮、磕出了血、摔肿了腿,他也不顾家人劝阻,坚持完成宣传板块后才去医院。30年时光,昌德松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他的文化教育事业上。

  昌德松一直热心公益,加入“上善莱西”志愿服务队,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服务。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他从2014年开始,在暑假期间为社区学生讲解暑期安全教育,并成立了暑期“五老”志愿者防溺水安全巡逻队,每天坚持在沟河湖边巡逻,禁止幼儿和学生在沟、河、湖边玩耍、钓鱼、游泳,防溺水宣传社会反响大、效果好。十年来,所在社区学生一直零溺水、零伤害、零死亡、零犯罪,个个安全、快乐、健康成长。

  他还积极助力社区治理,有一段时间社区“文化胡同”上乱贴乱画了不少小广告,昌德松最开始是自己一点点铲、一点点涂,后来发现治标不治本,于是,他就给小广告上的联系方式挨个打电话、发短信,给这些贴小广告的人员摆事实、讲道理,解释“文化胡同”是给孩子们和社区居民们传播知识的“好课堂”,也是教育孩子的“好平台”。昌德松陆续收到了不少“道歉短信”,“文化胡同”里这些“牛皮癣”陆续消失了,整个社区墙面上的小广告也不见了踪影。

  如果说,昌德松一手打造的社区文化天地是看得见的,昌德松倡导的一系列理念却是无形的,也是更为宝贵的。幸运的是,昌老注重热爱公益、助人为乐的理念,受到家人认同,逐渐固化为家风,得以在后辈中传承。

  在昌德松的带领下,家庭全员走上公益之路:老伴张英加入社区志愿者联盟,每当社区需要帮助时,她总是挺身而出,为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身为中学教师的女儿与家庭困难学生结对帮扶,参加公益课堂予以免费辅导,定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正在上大学的外孙女也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并“慷慨解囊”将自己的专业书籍拿出来捐赠给社区书屋。

  在昌德松的感染下,不少街坊邻居自愿加入昌德松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成立起“德松”文化志愿服务队。他们发挥各自优势特长,有的擅长书画创作就参与10条文化胡同的更新维护,有的热心邻里关系调解就充当起社区“秩序维护者”,有的擅长文艺表演就不定时排练节目在社区寓教于乐,有的擅长演讲就和昌德松一起成了胡同里的宣讲员……整个社区也是邻里和谐,齐心干事,积极传播正能量,人人争做志愿者,文明程度直线上升,基层治理有效顺畅,成为莱西市基层治理的典范社区。

  昌德松先后荣获全国全省多项荣誉。曾获“山东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青岛市优秀员”“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青岛市最美社区人”“青岛市最美老干部”“莱西市优秀员”“莱西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他的家庭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

  近年来,莱西市以“声动莱西”宣讲品牌为依托,坚持优化队伍,做实做强宣讲队伍“建、管、育、用”,组建全市宣讲骨干人才库,及时有效地发现、培养启用优秀理论宣讲人才,健全完善梯队培养体系,促进宣讲队伍可持续发展,推动宣讲力量“强起来”。探索实施理论宣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包联村庄下沉一线宣讲,开设“田间党校”进行田间宣讲,深化“点单式宣讲”,群众想听什么,宣讲队员就讲什么,推动宣讲内容“实起来”。坚持守正创新,依托“文化胡同”、各类教育基地开展体悟式宣讲,创新开展“文艺宣讲”、线上“云宣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民生政策演出来、唱出来、诵出来,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推动宣讲方式“活起来”。今年以来已开展各类宣讲7000余场次,覆盖60余万人次,慢慢地加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Call Now Button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