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以文明交流互鉴观推动世界史研究
来源:江南体育官网    发布时间:2023-12-30 09:00:55

  2023年7月3日,习主席向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致贺信。习主席在贺信中指出:“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一起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这一重要讲话,不仅对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汉学家具有十分重要的导航意义,而且也为广大史学工作者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主客观条件限制,世界史学科关注的都是一些重要民族和国家,如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和希腊罗马,中世纪的法兰克王国、阿拉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等,近代的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日本和美国等,现代的苏联、美国、德国和印度等。这些民族和国家的文明极具特色与影响力,值得重点研究,但这并非世界史的全部。真正的世界史应覆盖世界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和国家,这样做的难度虽然很大,但这才是世界史学科的旨趣和目标之所在。因为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都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因此,研究世界史就需要这样的气派和胸怀——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特点和标识都需要我们来关注,例如游牧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就值得学术界重视。

  交流互鉴的价值在于文明的推陈出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在人类新文明的生成、发展和演进历程中发挥过决定性的作用。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明一旦脱离了交流互鉴,注定会走向衰亡。世界历史上诸多古老文明的消失,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缺少交流互鉴而导致的。各种、各类文明之间都要互相学习、互相汲取、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文明与交流互鉴相互依存。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和演变的一种主要动力源泉。

  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史上,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穿越亚欧大陆中部、连通东西两端的陆上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和环绕亚欧大陆南部边缘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通过数不胜数的中继站连接了亚欧大陆的绝大多数地区和人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步。人类文明的精神文化元典在“轴心时代”(公元前5世纪前后)形成后各自独立发展,等待、期盼着出现一个做沟通、交流和互鉴的历史契机,丝绸之路恰好就承担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丝绸之路形成后不断延伸、拓展,贯通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西亚文明、中华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等人类精神文化的源头,使之汇合成世界文明的浩荡巨流。尤其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非常非常重要,它的贯穿使南俄草原和中亚草原成为汇聚各大文明的经济、文化走廊,顿河流域因交通便利成为大草原上的精神高地。丝绸之路激发出一种新文化精神——相互交往、互学互鉴的双赢精神,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人类文化及思想境界的提升。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中说:“最迟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欧亚大平原东端的游牧民族就已同中国北方的燕国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在那一度秩序井然的欧亚大平原上穿越往返的使团,其文化上的作用远较政治上的成果重要得多。”汤因比独具慧眼,注意到了人类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的各种文化交流,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融会是衍生、催促新文化因子成长的重要途径。

  通过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互鉴,东西方的艺术文化得以相互融通,甚至会形成新的艺术类型、艺术样态、艺术作品。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利平说:“丝绸之路艺术呈现出的丰富性与差异性、关联性与传承性,正是不同艺术融会贯通的结果。因此,丝绸之路艺术是不同艺术之间一直在变化发展进而相互融通的发展过程,所呈现出的艺术生成机制是动态的,发展进程也是绵延伸展的。”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的各种生产技术、文字、艺术、科学技术、知识、思想和宗教信仰等文明要素,都在逐步扩大的时空范围内通过商人、僧人、旅行者、官方使节、学者、求道者和布道者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交换。

  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是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距离最远、涉及民族最多、文明类型最为丰富、交往方式最为和平、影响最为深刻而长久的一种历史交往。陆上丝绸之路这一东西方历史交往的大通道,是经由欧亚内陆这一枢纽区域而架构起来的。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彭树智在《我的文明观》中认为:“交通是文明交往洪流奔腾向前的大动脉。”研究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欧亚交通是一项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工作。

  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历史展现出无穷的学术研究魅力,值得深入挖掘。它有从普遍性的封闭走向普遍性的开放、从自在走向自为的漫长过程,经历了从个人、家族、部族、部落联盟、民族、国家、地区走向广阔世界的洲际大跨越,存在着从情绪化、偶然性走向理性化与必然性的民族心路历程。史学工作者应当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中所衍生的传承与传播、善择与择善、了解与理解、对话与对抗、冲突与和解、包容与排斥、适度与极端等问题。只有深入探究这些与文明交流互鉴紧密关联的话题——教化、涵化、内化、外化、同化、转化、异化、人化等问题,才能成为一名真正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才能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合作而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研究东西方的文明交流互鉴史不应忽略居于东西方之间的游牧民族的传递、接力作用。由于游牧民族迁徙、征战、贸易与传教等交往活动,使欧亚大草原内外形形的民族及其文化、经济、政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文明交流互鉴。因此,对草原历史进行理论层面和现实意义的纵深拓展,将为丝绸之路史研究打造出新的学术视域和研究平台,从而推进丝绸之路史研究整体性与大局观的形成。

  我国有许许多多“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来源”的器物,其中许多是通过丝绸之路而传入的舶来品。这既是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明证,又体现出中华文明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开放与包容。我们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大力研究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介绍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更要让世界来倾听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宏大叙事。作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需要深刻理解西方文化向中国的输入以及中华文化的不断扩充丰富与纳新变革,以展示中华文化的多元结构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则离不开追溯历史渊源,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重视、研究以丝绸之路史为核心的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可以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南俄草原的历史交往研究”(19ASS008)阶段性成果)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做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Call Now Button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