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专场导览报名|精选 40+ 场当代艺术展来自第五届画廊周北京
来源:江南体育官网    发布时间:2024-04-22 08:06:54

  4 月 27 日至 5 月 2 日,第五届画廊周北京将联手 37 家画廊、非营利机构和独立艺术机构,用 40 多场展览向公众呈现一场当代艺术盛事。

  包括北京中间美术馆、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亚洲艺术中心、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等 28 家北京本地机构,也将成都、广州、上海、香港,以及海外的伦敦、纽约、巴黎和布鲁塞尔的画廊汇集在此。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特约单元、系列活动,比如艺术书工作坊、主题论坛,以及一场由艺术家陈轴、陶辉、陈天灼等创作的“日落放映”。

  在媒体预览日就被很多展览的细节打动,比如林冠艺术基金会的“扎克瑞·阿姆斯特朗个展:蜡烛袋”,是将生活凝聚于被称为“家”的房屋和日常物品之中,艺术家用手绘重现了两层家庭住房横切面,日用品在超高、超长的置物架上被一一展示。

  从白盒子空间中的雕塑、绘画、装置艺术,到户外空间的艺术实践项目、线上交互;从当代艺术家、艺术家小组的个展,到特色群展,观众可以完全沉浸在当代艺术的氛围中。

  除此之外,画廊周北京还将 798 艺术区在内的七个北京场地都集结在列。为了让各位体验到这场艺术盛会的导览,我将在文末发起乌云装扮者 x 画廊周北京读者专场导览招募。虽然已经极力争取,但名额有限,一定别错过!

  为了提前弥补遗憾,我还请来几位美术馆馆长、画廊主理人和策展人、 画廊周北京总监 分享观点和建议。出发之前,听听资深艺术行业者是如何介绍这场盛会的吧。

  本次,在画廊周北京中呈现的“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 80 年代”与中间美术馆内的“巨浪与余音——重访 1987 年前后的再当代过程”是构成互文关系的两个研究性展览。

  前者聚焦中国,后者聚焦全世界,将中国置于 1980 年代的全球艺术史中。展览中作品的多元性与异质性,以及80 年代这样一个处于爆炸中心的年代,给我们展示了不同于今天高度体制化的艺术现场的前身。

  “文化热”在 1980 年代的展开过程中持续升温。“重访展”中的一个主要章节聚焦于 1986 年至 1987 年间发生在中国不同城市的一系列“反艺术”“反文化”和具有达达主义特征的艺术项目。

  而在 798 艺术区的展览阐释了“后现代性”,它认为这样一个世界充满偶然性,是多样化、不稳定的,这样一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的。

  整个展览的设计有意区别于白盒子的结构,采用了配合作品气息的建筑语言,来呈现一个充满能量和可能性的艺术现场。

  作为 2021 年画廊周北京参展的艺术机构之一,会迎来很多不同背景的观众进入展厅,对此你们的期待是什么?

  我们不会假设“观众”的背景和趣味,但我们期待与来访者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反馈。

  我们在北京东边和西边的两个展览同属于“巨浪与余音”展览,欢迎来参观这两个展览。我们为每件作品都提供了详细的介绍,帮助来访者理解艺术家与社会的时代背景,也为此精心制作了导览册,欢迎各位参阅和借助导览册来看展览。

  这是艺术家曹斐迄今为止顶级规模、最全面的个人中期回顾展,横跨其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包括影像、戏剧、虚拟现实装置,反映着她所成长的南方城市、流行文化、时代变迁与未来幻想。

  展览打破传统的白盒子空间,创造了一个南方的街心花园,也把位于酒仙桥的红霞剧场搬进展厅,用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把观众代入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展览以“南方游戏”“都市乐园”“车间内外”和“另类实境”四个主题展开。

  曹斐,1978 年生于广州,现在北京工作及生活。她的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同时保留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她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艺术家,作品以超现实的表现方法,反映了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社会的疾速变迁,以及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虽然整个展览都非常推荐,尤其展览的空间设计为两层的回廊路线,但如果要挑选其中最需要我们来关注的一件作品的话,还是推荐《红霞》。

  这是艺术家从 2015 年开始,持续了五年之久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这当中可以窥探到城市规划,中苏关系历史,中国早期电子计算机等科研历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在此宏观叙事之下与个体经验的共情;而在 UCCA 的展览现场,不但可以看到这些实物与史料,同时也可以在艺术家编织的“新星”市中畅游。

  目前 UCCA 主场馆大展厅的展览“曹斐:时代舞台”不容错过,因为作品数量多,也大多为影像作品,需要观众提前规划好观展路线和时间。此外我们同期还开放了“沉静的响雷”展览,呈现了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同样值得大家花时间观览。

  UCCA 群展“沉静的响雷”,集中探讨了佛教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联。参展的四位艺术家:陈丽珠、褚秉超、廖斐和邵一,从佛教思想、或佛教圣像等不同角度切入,采用雕塑、装置和绘画等多元媒介,对泛文化佛教概念回应,也对其中的视觉文化重塑问题进行探讨。

  展览的名字“沉静的响雷”源于五世纪的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中的音译,面对文殊师利何为“不二法门”的诘问,居士维摩诘以“默然无言”给予回应。英文在复述这段典故时,大多使用了“thunderous silence”(如响雷般的沉寂)的翻译。

  艺术家钱佳华居住并创作于上海,个展“叠日造影”呈现了其近两年的架上绘画和录像作品。

  本次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展览的元素与元素之间具备环环相扣的关系,同时也为观者更好的理解抽象绘画作品的创作逻辑提供了切口。

  展陈设计是画面结构的延伸,录像作品提示了艺术家关注问题的现实来源,包括识图软件识别物体边缘产生的点、扫码软件的线形条带以及音乐软件的波纹效果...带有肤色和浪漫质地的 3D 打印作品,是录像作品中艺术家对于现实个人经验的一个反应。艺术家在此做了一个情感的提炼和审美的表达。

  《遮盖》是有代表性的一件,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以一个俯视角度进行的,她将远处视觉获得的视觉经验进行提取,是对于工作室附近高速公路所带来的物流景观的一个表达。

  “遮盖”具备几层含义,一是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是色与色的层层覆盖,并且通过带有力学感受的线条暗示底部颜色;二是对于物流景观中篷布遮盖货物、隧道遮盖货车、高速公路将自然切割所形成的层级关系的表达,以及从更大的层面上,是对于社会秩序和宇宙关系的碎片化表达。

  画廊周无疑会带来具备不一样的行业背景的观众,希望可以通过不同行业人们的口中,听到他们对于艺术家创作以及作品画面的感受。尽管从创作的角度,是非常个人化的,也期待观者能够与个人的经验连接,短暂的进入到这个纯粹的、仅由点、线、面、色所构成浪漫的世界中。

  希望观者不单单是通过摄像机的视角来观看整个展览和作品,同时也愿意更多的驻足来体会作品的内在逻辑,第一眼或许是困惑的,艺术家在每件作品的名称中都做了微小的情境提示,成为观者进入到作品逻辑中的邀请函。

  此外,我们在展览的开始,提供了艺术家以往的创作图录,也可一窥其一直以来的发展、衍变和成长。

  阿斯巴甜是由瞿潇和刘风雅成立于 2012 年的艺术小组。本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最新艺术项目 ZigZag 中的以泡沫为材料的雕塑系列作品。展厅化身为一座泡沫的花园,让观者在各路分叉的小径与泡沫不期而遇。

  阿斯巴甜艺术小组曾有 update、壳、兔子洞、局外人、淘宝计划、布朗库西甜的模型店艺术实践,ZigZag 是他们在 2020 年用工业化生产的泡沫为材料,电热丝切割,在泡沫中游走刻画空间的同时得出的雕塑。雕塑中融合了时空交错、意识与意识,会联想到自然界钟乳石,海水流经的沙滩,风化的岩石,苍劲的木纹,或声电光波等。

  展览的题目取自于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的经典诗句“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以求在词汇深情的反复吟诵中,让平凡随处可见如泡沫一般的事物的生命抵达永恒。

  展览主要聚焦了刘焕章在 1980 年代的动物和人物雕塑,也穿插了少数多年来持续至今的精选作品。他亲历了中国艺术当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艺术创作横跨 70 年。善于在硬质材料上随形塑像,在形式上不断地尝试多样的形式探索。

  这些一方面源于他的学院教育和工作经历,另一方面,他在不同的时代夹缝中受到过形式自由和形式革命的洗礼,对多种艺术风格兼容并收。他的作品是属于中国当代生活形式的一种微风细雨般的修辞,虽然不猛烈,但饱有持续的吸引力。

  海报作品《又添新愁》(1989 年作)“勾勒了一个女子右手抱头,陷入愁绪之中的景象”。正如策展人指出,这是刘焕章先生艺术探索中具有特征性的雕塑语言——“以构成主义为语言,采用浮雕技法和立体派的拼裱,吸收几何抽象理念,削弱传统雕塑的体积量感,讲究整体性的极简造型”。

  2021 年画廊周北京会把不同背景的观众带进展厅,你们对此的期待是什么?

  雕塑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中的地位还未被关注和重视,希望能够通过对刘焕章先生的个案研究,以此次展览作为钥匙,向观众打开中国雕塑艺术的大门。

  雕塑是一种与空间有关的艺术,而刘焕章先生的雕塑作品更是采用了多种材料和雕塑语言,希望走入展厅的观众通过光线、造型、质感、肌理等各方面体验作品的独特美感。

  香格纳画廊在画廊周北京期间推出“一年之际”特别项目的第二章节,呈现艺术家孙逊的动画影像《通向大地的又一道闪电》,以及其相关的一组手绘原稿。

  作为中国新媒体艺术领域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孙逊早在 2006 年即创立了丌格动画工作室,其动画作品曾入选柏林电影节与威尼斯电影节。

  《通向大地的又一道闪电》围绕孙逊的家乡——中国东北部的阜新展开,探讨了这座依靠煤矿业而建设的、曾经无比重要的能源城市如何演变为现今衰败不堪的“遗忘角落”。

  “一年之际”这一个项目源于我们去年与美术馆合作的一个大型展览,一共分为四个章节。这次第二章节主要呈现的是艺术家孙逊 2016 年受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委托创作的动画电影《通向大地的又一道闪电》,这也将是其在中国的首次展出。

  孙逊的动画短片通常为手绘而成,这次展出的动画电影也是由一系列绘制于传统树皮纸上的中国古典风格绘画所构成,欢迎各位在观看完动画作品之后慢慢地欣赏这些手稿以及艺术家的画册。

  巴黎的画廊 Balice Hertling 将把展厅搬进画廊周北京,推出在北京的首个展览项目“著色”,展出朱莉·博菲斯(Julie Beaufils)、威尔·本尼迪克特(Will Benedict)、乔纳森·比奈特(Jonathan Binet)、卡米耶·布拉特里克斯(Camille Blatrix)等 10 位艺术家的作品。

  艺术家通过各自的艺术媒介和创作手法,探究了物质本体的抽象面、色彩的情感维度。无论是对生活记忆深处的追溯,还是探索鲜艳的色调和周遭空间之间的对比,展出的作品都捕捉和引发了各种内心的触动。由此能够感受到这些基于抽象意义本身所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

  这次展览呈现了我们画廊在过去的 14 年中对于艺术的品味。本次展览的亮点是西蒙娜-法塔尔的绘画作品,这位艺术家现今已经 70 多岁了,而这件作品是在她多年涉及雕塑、拼贴画、电影的实践之后回归绘画的结果。

  我被这幅作品深深地吸引,它诠释了艺术家近 60 年来在家乡贝鲁特、纽约、旧金山和巴黎之间生活旅行后所塑造出的独特气质。

  作为一家位于巴黎的画廊,本次成为画廊周北京的参展的画廊之一,驻地北京,你们有什么期待吗?

  我们特别高兴能把我们的艺术家带到北京——一个对我们画廊来说充满新鲜感和活力的地方。我们听说过很多位于北京的重要机构,以及正在一直增长的艺术事件,这让画廊的艺术家在这里有更多展览机会,也希望能与现场观众们展开对话。

  依然是展览,展览是每一届画廊周的核心。今年画廊周北京在原有的单元上进行了全新策划:

  主单元迎来了史上最多的参展机构阵容,共 37 家画廊、非营利机构和独立艺术机构参加,我们也非常荣幸迎来首次参展的户尔空间、北京中间美术馆、路易威登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和势象空间。

  而艺访单元更是在其地理维度上持续延展,全新阵容将成都、广州、上海、香港、伦敦、纽约和巴黎的代表画廊都汇聚于此,一同呈现多元先锋的当代艺术展览。

  公共单元由客座策展人鲍栋策划,以“无限的公共”为题对公共领域在当代语境中的定义与形式进行探讨,鼓励艺术家进行多媒介的创作,用公共艺术与公众进行深度联结。

  新势力单元则以论坛的形式呈现,以“别处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我们对‘新’的四种回望”为题,邀请多位业界学者一同对“新势力”艺术现象进行解读。

  每年都如期而至的这场艺术盛会,影响了在地艺术环境,也吸引到很多当代艺术关注者。今年你们看到的改变与期待是什么?

  这一路走来我观察到公众其实是对艺术抱有兴趣和热情的,但缺乏一些走近和去了解的途径与平台。画廊周北京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尝试与探索,每届都会吸引到十万多公众参与,并在社会化媒体上积极互动、分享我们的活动。

  我相信也期待,随着艺术从业者的高度参与,艺术赞助人的全力支持,艺术爱好者的持续增长,我们的当代艺术图景和生态会慢慢的好。

  我的建议首先是多看。经过学术委员会的筛选,每一家参展机构的展览品质都是很高的,建议公众日六天的时间里别错过任何一个展览。

  在观展路线上,建议我们大家可以按照从画廊到美术馆的顺序,在欣赏完画廊内的多元丰富的当代艺术展后,回归到非营利艺术机构中呈现的大师级、回顾型展览,会让观展有一定框架性,也更好地理解艺术脉络。

  坂本龙一+高谷史郎,《生命-流动,不可见,不可闻……》,2007/2021

  乌云装扮者与画廊周北京合作了一场“大众艺术之旅”读者专场导览:我将招募 15 位读者,探访三个单元的六家画廊与艺术机构所呈现的五场展览、两件公共艺术作品。

  同时,在两个小时的行程中,我将邀请各家画廊的专业导览员为我们讲述解答(公共艺术作品由画廊周的工作人员提供导览)。

  在专业导览结束后,读者还可以参与一场由画廊周北京与法国大使馆合作的主题论坛,由策展人、研究者魏颖与当代艺术家郭城展开关于“艺术与生态”的讨论。

  主单元:中间美术馆 “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 80 年代”,魔金石空间 “郭鸿蔚:活泼泼地”

  公共单元:克里斯丁·莱默兹《身体 1 号》,拉斐尔·多梅内克《基本旋转,北京,通用世纪的首都》

  由精品中文播客《随机波动》的主播之一张之琪主持,策展人、研究者魏颖,当代艺术家郭城作为嘉宾,以“艺术,生态学,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词,“人与自然景观间的互文关系”为主话语场域,在对话中扩宽对生态艺术的想象与认知。

Call Now Button电话咨询